2010年年初,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终于搬进了新楼。走惯的旧楼道、用惯的旧桌椅……一切,显得难以割舍。在这里搞过科研,在这里抗击过非典,多少泪水和欢笑,都要留在这里了。
新楼上,钟南山的办公室面朝着珠江,这是单位用心安排的。美丽的江景,对于优雅但是匆忙的钟南山来说,基本无暇看顾。地毯的样式是他自己建议的,红色图案,充满安静、热情和活力的气息;因为他不喜欢沉闷,需要让自己每天都能以精力旺盛的状态应对工作。
新的蓝图一直在他心中酝酿:要成立国际呼吸医学中心,要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建筑,要有国际一流的科研队伍……这是他此生的最大心愿。
对呼吸疾病做到“早发现”,是呼研所一直努力攻克的难关。可喜的是,到2012年,呼研所已经达到“早发现”的科研水平和临床效果。这样的科研成果,让钟南山为之欣慰。
年龄越是增长,他越是思考,自己应该给社会多做一些贡献,将来,多留下一些财富。父亲钟世藩曾经的教诲,一直占据着他的思想:一个人活着,应该给社会贡献什么?
与此同时,因为钟南山的名望影响着社会,所以有太多不期而遇的社会责任,随时需要他担当;也有太多不期而遇的是与非,需要他的声音参与,需要他的行动推进,需要他的态度坚守。
2011年,钟南山基于对一个基本事实的认定,所以,他“一点儿都没有客气”。那就是轰动全国的“烟草院士”之争。
对于钟南山这样的人来说,院士这一称谓,是神圣的。对于院士入选的考量,是不可以有“官方气息”的,必须科学、民主、公正、公开;否则,像他这样的院士,就会眼里容不得沙子。
担当与坚守
在钟南山看来,让真正符合条件、真正德才兼备的人当选院士,是他应尽的职责。在这一点上,他很难违背良知,去顾及或者屈就谁的面子。相反,对不公正的裁决,他会据理力争、分毫不让。
2011年12月8日,一位从事烟草研究的专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当选是因为有对于烟草“降焦减害”的研究成果。
基于吸烟有害健康的常识,社会各界一霎时质疑声不断。
烟草研究在我国没有名分,但从来不差钱。尽管某些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却很难得到褒奖,因为这基于一个基本的科学常识:吸烟有害健康。
中国签署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明确规定:“烟草制品使用‘低焦油’等词语属于虚假、误导、欺骗。吸极低焦油、低焦油卷烟患肺癌死亡的风险和吸中度焦油卷烟一样。”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发博文,直指“香烟‘降焦减害’是方向性错误的研究”。陈君石说:“我实难想象香烟的‘降焦减害’会成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降焦减害’无疑是一个错误的方向,政府在科技方面的项目支持和奖励部门、机构需要从中汲取教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最早介入控烟工作的杨功焕在媒体上直截了当:“降焦减害”是个伪命题。几十年来,多个国家的成千上万个研究早已证明,任何降焦措施、添加剂,包括中药,都无法让卷烟“减害”。
对于“烟草院士”的当选,钟南山毫无疑问是坚决反对的。他的反对,针锋相对,直指“降焦减害”的所谓研究成果。钟南山、秦伯益、巴德年及一些表示坚决反对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认为,“烟草院士”根本没有什么“降焦减害”的像样成果,对保证吸烟者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证据!充其量是做了一些降焦研究,但看不见有减害的效果。
这场风波至今还没有结果,“烟草院士”还是照当。但这场涉及学术道德、涉及院士称号的全民辩论,使公众对烟草的危害、对“降焦减害”的欺骗性,有了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