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四十二章 医德传承

叶依Ctrl+D 收藏本站

面对病情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为病人着想……钟南山崇高的医德熏陶着一批又一批学子。

钟南山教学生,首先是教思想——想方设法帮助病人解决问题、不懈钻研医术的思想;而他教医术,首先是教思维的方法。

有一次,钟南山的学生把一个病人的病情搞错了。开始认为不是肺结核,但后来病理证明是肺结核。他们用了另外一些药,找了北京一些专家来共同会诊,会诊的结果还是认为是肺结核,但钟南山并没有就此罢休。

他希望他的学生能够追踪病人的情况,进行观察。病人也很理解,很愿意配合,因为她已经跑了很多家医院,还是搞不清楚病症。

这是一位30岁出头的女患者,辗转了多家医院,已是备受煎熬。到了钟南山这里,她说她的心放下了,无论结果怎样,她都相信他。这是一个病症像“藏猫”游戏一样,极罕见、难以诊断的患者。

经过4个月的治疗,病人的病情有了好转,她希望治愈后能够生一个孩子。由于病人的症状不典型,虽然其CT检查及胸片均显示病情有了好转,但是钟南山仍然怀疑自己的诊断。

学生们摇头:他们相信导师是不会诊断错的。

最后,钟南山又把这位病人所做的两次肺活检及其他全部资料和几个专家一起讨论,最后证明是肺结核。钟南山之所以怀疑病人是否患了肺结核病,是因为她没有症状。

这个病人还在接受治疗。钟南山的助手一直在跟着她,还在观察病人的情况。经过一年半的追踪,病人终于治愈了,并且如愿以偿地生了孩子。

一些难度比较大的病,钟南山视之为对自己学术研究的一个挑战,因此乐于接受。

钟南山知道,有些病人到过很多医院,都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才到他这里来的。

钟南山说:“病人到了你这里,你还是解决不了问题,那他找你有什么用呢?”

给病人看病,钟南山有一个特点。他常说,不是靠他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而是靠他组织大家来解决问题。

钟南山会组织不同的学科解决问题。比如,一个病人看病看了很长时间。他在五官科看得很仔细,然后到钟南山这边又看看消化道、气管有没有问题。

钟南山的学生逐渐建立起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责任感。每一年,钟南山都有一批学生。他对学生说:“你们在这里学一年见不了很多病人,每个礼拜只有4个病人,加起来50个礼拜也没有多少。但是,你们要学会思维的方式,很重要的是,要学会为病人考虑。不要说凡是自己搞不定的,就转上去算了,要想办法。我想,这是最基本的。”

“医生给病人看病,不能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他说,有时候,他看到病人存在呼吸系统疾病以外的问题,就一定会让其他相关科室的主任过来一块儿看。

钟南山是如此认真地表达对自我的评判:“自己总结起来,我其实没有多大本事。我对自己这一行懂得多一点,其他方面像心脏的、胃肠的、肝脏的、风湿的、肾脏的,我根本不懂得。”

在2003年非典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很多医生、护士极为担心的是,如果出现病人大量死亡的情况,他们怎么办。钟南山告诉大家说:“假如出现了那样的情况,即使10个病人里面只活了一个,那么,你从救活这一个病人的经历当中也会学到很多东西。以后,你慢慢地就可以把救活一个变成两个、三个、四个……”

“我们见的第一个非典病人整个肺都白了,各种指征基本上显示没有希望了,但是我说不是这样的,我们还是要试的。当时,我试用了一下激素。没有想到,第二天,病人的状况就改善了。”他说,“我们做医生的,常常要把偶然性变成必然性。”

查完房,钟南山伸手一抓,那天蓝色薄薄的口罩,带子轻轻崩断。把口罩从脸上取下来,然后,他直奔8楼的会议室。身后,他的学生、护士、护士长、主治医生、主任医师一溜烟儿地紧随其后。

所有的人,像他一样,落座前脱下身上的白大褂,将它简单折叠放在一边。这一连串的动作,没有半点儿拖拉。上楼时,70多岁的钟南山一步两个台阶。所有的人,虽然年轻,却都尾随其后,一溜儿小跑。

在会议室里,每一个病人的病理、诊断等一应俱全,由幻灯来展现,并由到会的每一个人自由发表个人看法。这里无等级、无尊卑、不排次序,可以阐述,可以反驳,可以立论。

以最佳的办法,以为病人解除病痛为目的。

钟南山叮嘱大家:凡来呼研所就医、住院的病人,都是辗转多处,患有严重和疑难病症。所以,要多几重思维,多留一个神。

才下“烽火台”,又上“演兵场”。

钟南山就是这样,在临床实际操作,回到后方又进行科研攻关。他以这样的操作体系,强带弱,老带新,多年来形成富有生机的链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研骨干力量。

呼研所的办公环境既简陋又局促,但是有这样一间能容纳两三百人、用于病理分析的会议室,这里是最宽敞和最讲究的。大家坐下来看着面前大大的幻灯片、病人的各种片子和诊断结果,充满了浓浓的学术气氛。

钟南山在这里传授的是思维的方法:从一个个问题开始,富有逻辑性地进行发散思维。大家都站在学术的角度,把所有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

实践医学是可以比较快速地看到结果的,一边实践,一边研究。这样,对病人进行一个短时间的治疗,就会有一个科研上的认证。


研究病情

钟南山说:“我们的研究是很频繁的,因为你不能只是搞研究,主要目的还是要解决病人的问题,显得很紧张、很辛苦。但是,经过几年以后就不一样的,会很有长进。”

在这样的环境,没有谁对谁错,只有事实。在这样的氛围,针对某一个问题,他也会像个学生一样,不止一次地说,对这个问题,他不了解,他不懂,有时甚至说他没有听说过。他这样的说法,形成一个心理暗示,是无形的鼓励,对于其他人,无论哪一位,就都不知不觉地卸下了自卑感。钟南山的学生有的最初很内向,一句话也不敢表述,现在发言头头是道,简直判若两人。

钟南山培养人才是抓两头。

一是强调基本功。对于一些骨干,呼研所都要咬着牙挤出经费去培养。现在,这些骨干基本上都安排有一两年在国内、国际学习的机会,回来以后起到很好的作用。钟南山始终有一个理念,就是要学习先进的东西。

二是鼓励主动的思维。这一条很好地体现了钟南山的任人唯贤。他说,他常这样想,英雄不问出处。有一些很年轻的大夫,只要讲得有道理,他就会给予肯定。所以,年轻人和钟南山这样的尊长在一起,自然是感觉到舒畅。

人和人是很不相同的,各有特点。有的人缺乏信心,也有的人很自负。钟南山他从来对事不对人。对于个性十足、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接受的人,钟南山却有宽宏的肚量,接纳他哪怕是很尖锐的意见。钟南山说:“只要说得对,我就会采纳;如果他说出来的不对,我也鼓励他。”

他特别注重年轻人基本功的培养,比如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基本功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

表达能力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能力。呼研所的研究生骨干讲课都讲得很好,钟南山觉得可能是受了他的影响。他们经常听他讲,就慢慢地模仿,所以学会了。他经常鼓励他们思考,并告诉他们怎样表达才清晰。

他对基本功的看法是,所有的基本功里面,最重要的是语文。语文完全不在于个人表达的或者是描述的东西有多么华丽,有多少优美的词汇,而是在于能不能准确地分析一个问题,层次是否鲜明、富有逻辑性。这个能力对所有行业的人,都是最根本的。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个能力,他什么都能干好。

基于此,钟南山常常有意识地给大家机会去表述。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