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23章 暑期业务

草莓西瓜Ctrl+D 收藏本站

许杏先问:“那价钱怎么说?”

老板娘笑了:“正是要同你商议商议这个哩。这样我这里收的就多了,怎么也得一百斤起步,你给我十五文一斤如何?”

许杏算了算,摇头:“婶子,这样我做不来了,又要麦子又要柴火的,这糖不好做,您若是给我十五文,我还不如回去洗淀粉了,实在干不着。”

老板娘也不恼,跟她道:“实在是给你二十文的话我们就赚不着啦,往县城拉,那么远呢,人吃牛嚼的,光路费都不够。”

“十八文吧,您看行不行?”许杏知道,普通批发和大的渠道商拿货当然不能是一样价格,二十文一斤的价格肯定不行,但是就像她自己方才说的,若是赚得太少,她就不如放弃了红薯糖,直接加工淀粉卖。

“行吧,一斤好歹能赚两文钱。”这个价格大概也在老板娘的预期之中,所以她没再多废话就答应了,“这十五斤先算二十文,接着我要一百斤,赶在中秋节以前得要。”

现在是六月底,时间倒还充裕,许杏答应了。

回到家得接着处理那些淀粉,许杏只是比平常更沉默些,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干活,不光跟赵氏,就是跟长青和金氏,也不怎么说话。倒是对上门来卖红薯的乡邻,她还是笑脸相迎,没什么变化。

这次的淀粉做得多,也多花了两天工夫才干透,之前的那四坛酒又好了,她便又花了两天蒸馏,一切准备妥当了,才去镇上卖货。

六十斤酒,一百二十多斤淀粉,刘老板一算账,干脆给她拿了一小块银子:“两千一百六十文钱,给你银子吧,铜钱太多。”

这是许杏第一次见到银子,她很高兴,道了谢接过来,听见刘老板说下回还想要些粉条,自然满口应了。

家里还有二百斤红薯,许杏怎么算也不够,只好推着小车去邻村收些红薯来用。花两天时间在东岳村和郭家岭巡了一圈,她自己收了两百斤,虽然不多,但是总算是把“范家村有收红薯的”这个事儿宣传出去了,之后就有几户外村人专门来卖红薯,这么着,原料紧缺的问题暂时就得到了缓解。

有了红薯,许杏照例先酿酒,把四个坛子封好,再开始做淀粉,做糖。一边收一边做,得了淀粉先卖一波,再做粉条卖一波,到七月下旬再卖酒的时候,她都陆续卖了三百斤淀粉和一百斤粉条了。

相对来说,制糖有些麻烦,特别耗时,不过一百斤糖让她赚了一千两百文钱,也算是不错的收入了。

中秋节前,许杏把糖和最新酿出来的一批酒都送到了杂货栈,因为节日到了,买酒买糖的人多,货栈老板又要拉货去县城卖,要得就多些。一边收着货,老板娘一边说:“你还能再多做些不?县城到底比咱这儿强,卖得多哩,你拉那么三十斤二十斤的不顶用。”

许杏笑嘻嘻的道:“能啦能啦,过了中秋就要收红薯了,我都说好了,我们村的红薯都给我,到时候可就能多多的出货了。”

想要增加产量,必要的投入还是要的,许杏去东岳村,一口气又买了四只大坛子,都拿回来酿酒用。等到过了中秋,天气就要凉快下来,粮食发酵的速度也就慢了,出酒周期变长,那就意味着挣钱慢了,她得多加点量才能行呢。而且,许杏记得,长青说过,到年底得给先生十两银子,办理报考秀才的事项,她也得帮帮忙。

实在没收上来红薯,许杏把该交的货都交完,也就暂时歇业了。趁着这个时间,她认真核算了一下她的红薯加工业的收益情况。都按一百斤来计算,一百斤酒的盈利是两千一百多文,一百斤淀粉的利润是三百文左右,加工成粉条粉皮的话,每一百斤成品利润七百文左右,饴糖则是一百斤赚一千两百文。

但是这种计算是不准确的,因为成本这里只算了红薯和酒曲、麦芽、芝麻等原材料的价值,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现在,加工红薯的柴禾是她捡的,水是她自己挑的,都没有计入成本,因此上面算出来的利润其实应当说是她的工资加业务盈利。尤其是蒸馏白酒、加工粉条这些工序,劳动强度非常大,又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如果要雇人来干,需要一笔不小的工钱开支,此外,还有不合格品需要丢弃,磕磕碰碰的也有损耗,这么算来利润就大幅度降下来了。

但是对于庄稼人来说,这也比一文钱两斤甚至三斤处理红薯要强上许多。

她计算这些并不背着长青,尤其是她发现长青对这些东西很感兴趣的时候,就干脆拉着他一起算。

“其实你买的石碾、坛子这些也是应当计算进去的。”长青指出她的纰漏。

“是的。”许杏点头,这种固定资产的投资都应该折算在生产成本里面进行摊销,可是她的手工加工作坊实在是太粗陋了,而且金额又不大,她就干脆忽略了这一点,“专门的帐房先生肯定会把这些都折进去,我就不算了,就这样吧。”

长青有些惊讶的看了她一眼:“我以为你会算进去的,毕竟你算账都是一文钱一文钱的算的。”

“我当你是夸我好了。”许杏有些无奈,“还不是因为我实在是没钱,一开始做这些东西的时候多难呢,一次才挣几文钱,算帐当然要一文钱一文钱的算了。”

说着,她开玩笑的道:“等你拿着这些分红银子去考学的时候,你就记着,你考状元的费用就是这样一文钱一文钱的赚出来的。”

长青却收敛了玩笑之色,神色郑重道:“我会记得的。”

许杏不知道他是又想到了什么,也不追问,耸耸肩膀,继续谋划起来。

俩人正说着话,就有人来敲院子门,居然是卖红薯的:“眼瞅着新红薯就要下来了,窖子里这些就都给你们送来,能值几个钱你们看着给些吧。”

许杏看她有些眼熟,只是不记得在哪见过,长青却拧了眉毛,一个笑脸都不肯给。验过红薯,没有什么发霉长毛的,上秤一称,也有一百斤,许杏痛快的掏了五十文钱出来,等人高高兴兴地走了,她就准备开工。

长青靠近她,说了一句:“那个神婆,你少同她打交道。”

许杏这才想起来,这不是那个说她有大福气的五舅奶奶嘛!她玩笑道:“托她的福,我才能留在这儿呢!”

“你也信这个?”长青瞧着她问。

许杏摇头:“不知道。你不是教我‘子不语怪力乱神’吗,我自然是不信的,不过这世间也许真的有些什么神奇机缘也未可知吧。管她那么多呢,买卖就是买卖啊,她卖红薯,我收红薯,这不就得了。”

“与她莫要多说话,三姑六婆,最爱窥人隐私,说长道短,多少是非都是由她们而起。”长青还想要问,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改成了一句叮嘱。

这个许杏自然明白,没什么异议。

像五舅奶奶这样的人家还真有几户,眼看就要挖新红薯了,这才把压窖子的红薯拿出来卖,但是这时候的质量就参差不齐了。许杏在收购的时候颇费了些功夫,把发霉发芽的都退回去,最后收了五百斤。

“还酿酒吗?赚得多些。”长青从镇上回来,看见许杏在切红薯,就问。

许杏摇头:“不了,先做淀粉,趁着天还热,还要多卖凉粉呢。咱们卖货给刘老板,也得让人家尽可能的多挣些,合作嘛,互惠互利。”

长青莞尔:“这样看你又不像个工匠了,倒像个商人。”

不再用渣滓酿酒了,最近又没什么酒渣,许杏就好久没去范氏家里,不过要过节了,范氏最近回来得就比较勤,对许杏还是一样的客气,甚至多了几分热情:“许杏啊,我给你做了个罩衣,你穿着干活,也省衣裳。”

许杏看了看,范氏是用她自己的旧衣裳改的,上头好几处补丁,显然那衣裳早就不能穿了。她有点不想要,金氏却发话了:“还是你大姑想着你,你也别客气,赶紧拿着吧。”

“那就多谢大姑了。”许杏接过来,发现旧是旧了些,好歹还干净,心里的不舒服才轻了些,毕竟是寄人篱下,她不该有那么多讲究。

“大姑看着,你这买卖做得也像模像样的,都攒了多少钱了?怎么也不给自己添置点衣裳啥的,还穿着那两身旧衣裳啊。”范氏关心的问。

长青“哼”了一声。

这下许杏明白了,说衣服是幌子,探她的底是真的。她倒也不遮掩:“是攒了几两银子,打算中秋节后秋收完了开作坊呢,现在算着还不一定够哩,衣裳还没烂,我就穿着吧,实在匀不出钱来。”

范氏眨巴了一下眼皮,拍手道:“哎哟早前我还当咱家老太太吹牛呢,不想你是真要开作坊,那你尽管办,有事儿找大姑给你操持,准保妥妥当当的。”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