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最后,我讲到《红楼梦》第五十八回里,写在参与宫中老太妃的祭奠活动时,贾府和北静王府合租一个大官的家庙,作为女眷歇息的下处;尽管贾府地位远比北静王府低,可是贾府女眷却住在了东边,占据了尊位。那他为什么这么写?就是因为他太忠于生活的真实了。
小说里贾代善的原型,是曹寅;贾母的原型,是曹寅的妻子李氏,李氏的哥哥,叫李煦。
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以及他妻子的哥哥李煦,是康熙特别喜欢的两个官员,一个后来让他当江宁织造,一个让他当苏州织造。什么叫织造?这官位看起来并不高,就是管理机房,给宫里面制作纺织品的这么一个机构。但实际上这两个人,跟康熙关系可不一般了!前面几讲我讲到了,他们还兼当康熙的密探,经常秘奏江南地区的气候收成,民间舆论有什么流言,还有明朝的遗老遗少有什么动向,以及退休官员的表现,等等;对遗民或退休官员,他们派人盯梢,或者亲自去拜访,实际上是摸一摸情况,然后就给康熙写密折。当时有些外国传教士,外国商人,也是他们先进行接触,然后把情况汇报给康熙。他们两人还有一个很“光荣”但是又绝对不能把“光荣”亮出来的任务,就是给康熙挑选江南美女,充实康熙的内宫。
康熙很喜欢汉族妇女,喜欢小脚女人。这个不是我乱说,康熙朝的外国传教士,这些外国传教士有时候很放肆,按说,他们是不能够观看康熙的妃嫔的,但是有一个西方传教士,汉名马国贤,他回去后写了一本回忆录,书名叫《京庭十三年》,书里写到,有一次,他当时不许到现场,但是他把园林亭榭的窗帘拉开了,他往外偷看,看到了康熙和他的妃嫔嬉戏的情景。他就说,在康熙的妃嫔里面,有两种装扮的女人,一种是满装的,满族是大脚;一种就是汉族妇女,小脚。他说,康熙故意用青蛙吓唬汉族的妇女,汉族妇女就吓得尖叫着跑,脚又小,跑不动,康熙就哈哈大笑。这个从情爱上讲,是一种性虐待的表现,是可以理解的,从现代性心理学说,也不算太出格,这个玩笑开得不是很大,不必因为这一点就对康熙激烈否定。这个例子证明,康熙很喜欢一些美丽的汉族妇女。
那么现在能不能查到有关档案,证明在他身边的这些汉族妇女里面,就有李煦或者曹寅给他挑选出来的呢?可惜的是,曹寅这方面的资料,现在还没有能够查出来。但是李煦方面,查得很清楚。李煦跟曹寅,一根绳上俩蚂蚱,所以在他们两个之间进行类比,进行推论的话,应该是说得通的。在故宫的档案馆里面可以查到,李煦有一个奏折,报告王氏的母亲黄氏病故的一个奏折;就说明这个王氏,一个汉族妇女,一个江南美人,她就是李煦挑选的,送到康熙身边后,得到康熙宠爱。而且,这个王氏也很争气,她给康熙生了三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就是我在前几讲提到的,在“帐殿夜警”事件当中,康熙为一个什么儿子着急啊?十八阿哥。就是用现在的临床医学观点来看,得腮腺炎的那个孩子。康熙把他紧紧搂在怀里面,还记得吧?这就是王氏生的,是一个满汉混血儿,是康熙非常喜欢的一个皇子。当然,后来很遗憾,十八阿哥死去了,没能长大成人。李煦的这个奏折就说明,这个王氏所有的事情,都由他来操办,王氏家里边,母亲姓黄,死掉了,这个事都要由李煦写奏折来告诉康熙。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的话,那不就是康熙的岳母吗?岳母之一吧,当然,康熙皇帝可能不一定这么去认,但是康熙也需要及时地知道,他身边这个汉族女子家族里的情况,那么这样的私事,就由李煦来帮他处理。你说康熙对李煦、曹寅他们有多信任。
那么这个陈氏,虽然没有找到什么过硬的档案资料,证明她确实是曹寅向康熙推荐的,但是我的推测也并不离谱。为什么?就是因为后来发现,曹家和陈氏所生的一个康熙的皇子来往甚密,这就是我在前几讲里提到的允禧,就是康熙的第二十一阿哥。允禧还留下了他亲自题写的一个匾,我在前面也给你讲过,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匾挂在哪儿呢?恭王府里面。当然,这个恭亲王指的是咸丰皇帝的兄弟,晚清的那个王爷,这处地方在康、雍、乾时期由谁居住,还需要查找资料,也许,允禧一度住过?允禧题的那个匾上,写了哪四个字呢?“天香庭院”你不觉得惊心动魄吗?在这些字眼上,难道一律都是巧合吗?天下有这么多巧的事情吗?怎么就巧来巧去,全巧一块儿了呢?这就说明,《红楼梦》的生活真实,和它的艺术真实当中,都有很多证据证明,现实中的曹家,和乾隆二年死去的这个老太妃关系密切。因此在小说里面,就写成了这个样子,就是这个老太妃薨逝以后,她的后代,对小说里面的贾家会如此尊重。
我说到这儿,你可能又一头雾水。她的后代,我记得我在讲北静王的原型的时候,讲到过。北静王的原型,他的名字,来自于乾隆的一个儿子,叫永。前几讲可能过去比较久了,现在咱们回顾一下。小说里面,北静王叫什么名字啊?叫水溶“永远”的“永”去掉一点,念什么啊?念水;一个玉子边一个“容易”的“容”去掉玉子旁当中的一竖,变成三点水,念什么啊?念溶,对不对?所以,水溶这个名字,显然就是从永那儿过渡过来的,是不是啊?那么,你会说了,那不是永吗,永跟允禧,有什么关系啊?永后来过继给了允禧,成为允禧的孙子,明白了吗?小说里面,北静王的形象、气质,主要就取自于允禧,名字取自于过继给他的孙子,北静王是这两个人物综合起来的艺术形象。所以说小说里面,写贾家和北静王两家,在老太妃薨逝以后,他们所歇息的院落,贾家住了上院,占据尊位,北静王的少妃、太妃,甘愿住下院。小说背后是生活的真实,你现在明白了吗?他们家之所以最后能有一个允禧,有这样的荣华富贵,喝水不忘挖井人,当年谁给您推荐到皇宫里来的呀?你光是长得漂亮,没人推荐,你不也就在那儿自己憔悴到底吗?是不是?显然就是曹寅,和李煦一样,轮流地给康熙送江南美女。曹家所推荐的陈氏,也生了孩子,而且这个孩子,二十一阿哥后来还长大了,封了王,就是允禧。小说里面他就演化为北静王的形象。
通过这些分析,你也许能够大体同意我的推断,就是说,《红楼梦》的第五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应该就是讲的乾隆二年的故事。在乾隆二年,没有其他的任何一个康熙的妃嫔,或者宫里面跟康熙有关系的、有名有姓的女子薨逝,就只有这么一个,实际生活当中是熙嫔,小说里面叫做老太妃的薨逝。而乾隆为了团结皇族,表达他对祖父的尊重,为了向官员百姓表现他如何提倡孝道,当然,更是为了显示他继承祖业的合法性,就为这位熙嫔大办丧事。这成为那一年里开初的一桩大事,书里写贾母等去参与祭奠,也写在年初,完全合榫。所以,你看书里虽然石头自己说,我写的这个年代无考,但是脂砚斋就说了,大有考证。我就根据脂砚斋的指点,考证了一番。
那么第七十回到第八十回,写的就是乾隆三年的事情。这个我也有证据。在现实生活当中,到乾隆三年的时候,曹家的情况就不是太好了,自身还撑得住,但是他们家亲戚就出事了,曹家的一些靠山,就从坚硬的石头山化为冰山了。
曹家当时有两大靠山,一个叫做傅鼐。傅鼐是什么人呢?傅鼐一生宦途,他的官运是起起伏伏,可以叫做波澜壮阔。但是,这个姓傅的和姓曹的有什么关系呢?是曹寅的一个妹妹嫁给了傅鼐,懂了吗?因此这个傅鼐,应该是曹雪芹的什么啊?他的祖父的妹妹的丈夫,是祖姑丈,他祖父的妹妹应该是他祖姑。当然现在的人不太论这个,我看下面有个小伙子直乐,现在好多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关系没那么复杂,三姑六爷不知道是谁。但是在过去那个时代,那是很近的亲戚。傅鼐的仕途,细说起来很复杂,概而言之,就是在康熙朝的时候,很不错;在雍正朝的时候,一开始遭到打击,因为你知道雍正,凡是他父亲喜欢的官员,他都不喜欢,但是傅鼐这个人,在做官上有一套权术,他就尽量让雍正皇帝感觉到,他是无害的,所以到了雍正晚年,政局比较稳定以后,雍正又起用了一些过去他冷淡过、甚至打击过的官员,其中包括傅鼐,雍正把他提升了。
到了乾隆朝,乾隆元年的时候,傅鼐得到重用,就做到尚书一级了,他当了兵部尚书,还兼刑部尚书,那可是非常大的官啊。但是,到了乾隆三年的时候,傅鼐出事了,得罪乾隆了,乾隆就整治傅鼐,不但罢了他的官,还让他入狱了。入狱以后,他在监狱里面就真的病了,病得不行了,皇帝又发慈悲,让他回家,用今天话说,叫“保外就医”他就死在家里面了。是不是很悲惨?当时曹家这么重要的一门亲戚,就出现了这么个很糟糕的状况。
那么还有一门亲戚,离曹雪芹就更近一点,就是曹雪芹他的祖父曹寅的女儿,嫁得比他祖姑更好。嫁给了谁呢?嫁给了平郡王,成了平郡王的正室,也就是成了平郡王妃。那么这个女子,跟曹雪芹是什么关系呢?就是他的姑妈嘛!他这个姑妈也很争气,在封建社会,一个女人,怎么叫争气啊?就是你嫁到人家,你得生孩子,生男孩,这是非常重要的。曹雪芹他这个姑妈就给平郡王生了世子。什么叫世子?就是在清朝,皇帝生的儿子可以叫皇子,更多的情况下叫阿哥,皇子再生孩子就叫世子,世代的“世”就是说,皇族的血统世代往下传流。那么曹雪芹这位姑妈生的这个世子是谁呢?就是福彭。
那么福彭又是谁呢?福彭是乾隆的发小,乾隆当皇帝以前,当然不叫乾隆了,那时还没有这个年号,乾隆原来叫弘历,弘历小的时候读书,谁是陪读?福彭。他为什么是陪读呢?因为他是王爷家的孩子嘛,世子陪皇帝的孩子,陪阿哥读书,这很正常。两人关系非常好,乾隆那个时候就爱写诗,乾隆的诗集自己刻印,谁写序啊?福彭写序。所以乾隆当了皇帝以后,你估计福彭会怎么样啊?当然官运亨通。福彭最后当的官就比尚书还高,等于内廷一个总理事务的职位,核心政治集团里面的成员,得到非同小可的重用。
但是再好的关系,因为它是一个权利关系,利益关系,也会出现裂痕。到了乾隆三年的时候,福彭跟乾隆之间就失和了,福彭就被人参了,乾隆就拉下脸,不论什么发小不发小了,就要有关机构去查他的问题,福彭就危了。本来福彭是曹雪芹的表哥,关系多铁啊,曹家有这么大的靠山,日子多好过。但是到乾隆三年的时候,情况就不妙了。我说这些,你可能又不耐烦了,大概在想,光说这些历史上的事,干嘛啊?你说的这些情况,书里面有没有反映啊?书里面有反映。在第七十回到第八十回,曹雪芹写得很聪明,他没有写贾家直接受到打击,但是贾家自己就窝里斗了,外面的还没有杀进来,自己家的人就跟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那个时候,真实的生活中,确实是曹家还没有直接受到打击,虽然他们的权贵亲戚出了一些问题。当时曹家还混得过去,可是他家的背景开始出现问题了,靠山开始融化了,那气氛也就紧张起来。把现实生活的真实气氛反映到小说里,在《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头,从那段文字,你就可以感觉到,外部的紧张气氛蔓延到了贾府里面。
有人总是不注意读这些内容,一位红迷朋友就对我说,你讲《红楼梦》,你老是讲过场戏!你讲的那是《红楼梦》吗?我也就问他:什么叫过场戏?怎么来读《红楼梦》?他是受过去的一个思维定势的影响,过去通行本的影响太大了。《红楼梦》又多次被改编成戏曲、戏剧、电影什么的,改编过程中,把很多东西全给排除掉了。它排除掉有它的道理,尤其戏曲,它的艺术特点是大写意,它不可能像小说这样说得很细,只能选取改编者认为是最主要的,粗线条地加以表现。所以不少人对《红楼梦》的印象就是一个“宝黛悲剧”跟我讨论的这位红迷朋友,他对《红楼梦》就有个思维定势,他满脑子除了调包计、黛玉焚稿、宝玉哭灵啊,他没别的,你说别的,他就不耐烦,甚至责问:你讲这些,算是讲《红楼梦》吗?我反过来问他,我提到的这些文字,都是曹雪芹写在书里的呀,难道曹雪芹不该写下这些吗?分析这些文字,怎么会不是讲《红楼梦》呢?当然,一本书各人有各人的读法,谁也勉强不了谁,他就那么看待《红楼梦》,对此我也很尊重;但是我也希望他尊重我,尊重我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我在这些讲座里经常举出一些以往人们很少注意到,甚至红学界也很少涉及到的《红楼梦》里面的一些所谓过场戏,一些没有在各回回目中概括到的内容,但这毕竟是《红楼梦》的正式文本啊,不是总有人说,研究《红楼梦》不要脱离它的文本吗?我很细致地来分析它里面的文字,正是紧扣文本啊,强调“文本”的人士,为什么要“叶公好龙”呢?我认为,有些一般人认为是过场戏的文字,其实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过场戏,这都是一些不可或缺的文字,传递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像第七十五回开头所写的,就应该非常重视。
它写的什么呢?写尤氏在荣国府,她办完一些事,就要到上房去,要到王夫人那儿去。这时候,她身边的仆人,就悄悄劝告她说,你不要去。为什么不要去?那仆人说:“才有甄家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什么机密事。”这时就出现这么个情况,气氛不对头,甄家来了一些人,带东西来了。于是尤氏想起来,贾珍看了邸报——邸报就是当时官方所发布的,给所有官员看的,类似现在内参的东西,上面会有一些朝廷的重大事件,一些皇帝的指示,一些案件什么的,这种东西叫邸报——说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而且底下仆人,还跟尤氏反映:“才来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也是有的。”你懂这是在干嘛吗?寄顿财物,就是说,小说里面写到,江南甄家被查抄了,被查抄以后,这些人就到贾家来寄顿财物。知道吧?这是违法的,这是皇帝不允许的。但是甄家、贾家,他们之间的关系,那实在是择不开,所以贾家就帮甄家藏匿这些东西,就出现了这样惊心动魄的情节。所以尤氏一想,那就别到王夫人那儿去了,就回避了。后来又写王夫人到贾母面前,因为这样的事,你不能不跟老祖宗汇报啊。王夫人就跟贾母说,甄家出了事,被抄家什么的,贾母就不爱听,当然不爱听,心情很不好。后来贾母大意就是说,咱们就别说这些,咱们该怎么乐,咱们还怎么乐,咱们过咱们自己的快活日子,于是故事就继续往下流动。曹雪芹这样写,脂砚斋又批,脂砚斋的批语,正好批在咱们心上。我看到这儿,我就想,怎么这儿说的是甄家的事呢?真奇怪!影影绰绰写了一个甄家,似乎甄家也就是贾家,仿佛一个在镜子里头一个在镜子外头,不好坐实的,怎么这儿就写甄家出事了呢?脂砚斋批语也是这么说:“奇极!此曰甄家事!”什么意思?就是你这个作者,真亏你想得出来,你把这样的事栽到甄家头上,愣告诉读者说是甄家的事!你这样处理素材,不是很奇怪吗?他们两个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批语因此也就很调侃。
曹雪芹什么用意?他就是要把真实生活当中,曹家在乾隆三年所遇到的,跟自己家关系很密切的这些亲戚,傅鼐家、福彭家,遭到皇帝打击的情况,含蓄地投射到小说里面去。他想来想去,在小说里面,你要说有什么人家出事的话,只能够把甄家挑出来,把这个情节安在甄家头上。所以脂砚斋等于跟他讨论,说你这样一个写法,合理不合理啊?“奇极,此曰甄家事!”但曹雪芹他就是这么写,现在我们读的文本就是这样。这就是因为在乾隆三年,曹家后台很硬的、地位很高的两家亲戚都出了问题,有一家还特别惨,傅鼐就入狱了,虽然最后允许回家养病,死在家里面,那也等于是完蛋了。福彭后来在政坛上还有起伏,但是在乾隆三年的时候危了,不灵了。
所以,实际上《红楼梦》的第一回到第八十回,整个儿是写的清朝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朝的故事,其中,第十八回后半部到第八十回都是乾隆时期的事。这一点特别清楚,有八个字可以形容它清楚到什么程度,一个叫做“粲若列眉”“粲”就是非常地清晰,甚至发亮,好像两弯浓眉毛似的,非常清楚;另一个叫做“若合符契”古代皇帝把将军派出去打仗,怎么下命令啊?临别时候,就拿一个“符契”它是用金属或者玉石什么的做成,剖成两瓣,它有它的形状、图案,而且上面还有字,我留一半,你拿一半,到时候我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命令,我就让我派的使臣,骑着驿马跑到你那儿,说皇帝传旨了。你说的有什么凭信?啪,拿出来一对,严丝合缝,这叫“若合符契”所以实际上从第十八回后半部,到第八十回,写乾隆元年、二年、三年的事情是很清楚的。整个故事的背景不是不可考,而是正如脂砚斋所说,大有考据。
但是第一回到第十七回,究竟写的是康、雍、乾时期什么时候的事,这就比较含混了。当然第十三回、十四回、十五回,应该说还是清楚的,包括第十六回,内容都是雍正暴亡、乾隆登基那个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个我下面还会给你详细解释。
但是从第一回到第十二回,它就是比较混乱的,在时间表述上,大体上它有一个轨迹,但是前后,第一,有矛盾;第二,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比如说,我在上几讲里面反复给你讲到,有个“枫露茶事件”“枫露茶事件”是在第八回。第八回,你记得吗?下雪了,下雪珠了,是不是啊?而且贾宝玉把茶杯摔了以后,贾母问什么声,袭人撒谎说,下雪了,我倒茶滑了一跤。应该是冬天吧!对不对啊?但是往下写,它故事又没有中断,人物事件好像顺着一条河道,继续往下航行,但是,时间上就互相矛盾了。它写到,比如说,第十一回,王熙凤到宁国府里面去,这时候又是一派秋天景象,你记不记得?又是菊花盛开,又有溪水在潺潺流动,又有蝉声在叫,是一个夏末秋初,或者是深秋景象,说什么它也不是下了雪珠子,有人被雪滑倒了之后的情况。所以它在季节时序上,有说不通的地方。
另外,在作者本身的时间交代上也有矛盾之处,这一点很早就有《红楼梦》研究人士指出来。比如,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究竟什么时候死的?林黛玉由贾琏带着去苏州,究竟是什么时候?它前后说得不一样,一会儿说林如海是冬底身染重疾,一会儿昭儿回来了,又说林如海是九月初三病故的,似乎贾琏他们去的时候还只是秋天,一时回不来,要年底才回来,所以还要给他们捎大毛衣服去…时间交代上,前后明显矛盾。而且这第十二回在故事内容上,也有一些明显的风格不统一处。比如说,贾瑞的这段故事,就显得有点突兀,对不对?
据我分析,这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曹雪芹他不太愿意写雍正朝曹家的惨况。那个时候,他年纪很小,雍正抄检曹家是在雍正五年,曹被逮京问罪、枷号示众是在雍正六年。当然,红学界对曹雪芹究竟生在哪一年,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是生在康熙朝的晚期,有的认为生在雍正二年。但不管你怎么算,那个时候他年纪都很小,他的记忆不是很清晰,主要靠听大人来讲,才能够知道当时的情况,对那段生活他个人生命体验不丰富,所以,他没怎么写,他甚至把乾隆元年以后,他们家得到一个更上台阶的新局面的一些好事情,前移了,挪到第三回到第十六回里面来写了,这是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就是因为他一开始写《红楼梦》的时候,他打算把他原来的一部稿子,糅合进去。原来曹雪芹完成过一部什么小说稿呢?《风月宝鉴》。这个是在脂砚斋批语里面,说得很清楚的。脂砚斋有一条批语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这是在《红楼梦》第一回,讲到这本书有过很多名字的时候,脂砚斋的一条批语。在第一回里面,讲到这部书有过很多的书名。曹雪芹本人,当时可能正接近于写完这部书,刚刚草创完最后的情榜,曹雪芹本人就比较主张叫《金陵十二钗》;但当初身边其他人也出过主意,有说叫《红楼梦》的,有说叫《风月宝鉴》的,也有《情僧录》的叫法。脂砚斋是坚持要叫《石头记》,曹雪芹开头自己也把它叫《石头记》,《金陵十二钗》可能是他刚排定九组一百零八位女性名单时,产生的一个并不稳定的想法。不过最后他还是同意了脂砚斋的意见,就把这本书叫做《石头记》。但是其中为什么要列上《风月宝鉴》这样一个名字呢?就是因为曹雪芹在小的时候,可能还是练笔的时候,写过一本小说,估计没有多么大的篇幅,叫做《风月宝鉴》。
这小说什么内容,你现在不难估计,《红楼梦》现在的文本里面,就揉入了《风月宝鉴》的部分内容。比如说,贾瑞的故事,肯定就是《风月宝鉴》里面的。在写贾瑞的这个故事里面,就出现了那个东西,记得吧?一面镜子,正面照怎么样,反面照怎么样。当时这部书,可能内容都是写一些风月故事,就是一些性爱的故事。其中,很显然就写了贾瑞追求王熙凤,又追不到,自己淫性发作,最后死于过分的性亢奋,死得很惨。那么这部小说的主题,看起来也比较肤浅,就是告诫人不要妄动风月,就是在情爱、性爱这类事情上,你要谨慎,不要沉迷其中;如果沉迷其中,就会像贾瑞一样没有好下场,类似这样一种主题。脂砚斋看来并不喜欢这部旧稿,只是觉得曹雪芹弟弟棠村为那部稿子写过序,而棠村在曹雪芹写《石头记》的时候已经故去了,于是仅仅为了留个纪念,才保留下《风月宝鉴》这么个名字而已。
那么在第一回到第十六回的里面,秦钟和智能儿的故事,还有什么香怜、玉爱之类,估计也是原来《风月宝鉴》的一部分。你还可以找到其他一些痕迹。曹雪芹把当年《风月宝鉴》的一些东西,揉到了前十几回里面,其中保留最完整的,应该就是贾瑞的故事。这样把旧作一揉进来的话,就搞乱了,尤其写贾瑞的部分,贾瑞究竟病了多久?贾瑞从来来回回照镜子,病得越来越厉害,吃多少药也没用,到死亡,究竟有多久?这里面的叙述就紊乱了。所以在第一回到第十六、十七回的时间上,尤其是第一回到第十二回,在叙述的时间上,有大致的线索轨迹,但是又比较模糊,而且有前后矛盾之处。这是可以理解和谅解的,为什么呢?因为毕竟《红楼梦》是一部没有最后定稿的书,它大体完成了,又很悲惨地丢掉了八十回以后的那些篇章;这八十回书,又遭到了别人的改动!那么最后这八十回书,有的地方也不很完整,有些毛刺没有把它剔尽,有些该调适的地方没有调整好。
但是不管怎么说,就是这样一部残缺的著作,已经让我迷醉得不行了,阅读它,分析它,是极大的快乐。那么在这一讲最后,我要跟大家讨论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如果像我前面所讲的,在小说里面秦可卿之死,是由于贾元春向皇帝告密,那么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吗?贾元春的生活原型,究竟是谁呢?咱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