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灵魂漫步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静安寺路上,身边滔滔地经过着面目模糊的熟人:王娇蕊挽着佟振保的胳膊走在路上,他们要去看电影,可是半路遇见了一位相熟的英国太太,不得不立下来攀谈几句;二乔和四美骑着自行车从旁边掠过,一路不住口地数落着新嫂嫂玉清的破落家世;南宫婳刚散戏归来,黄包车夫啰啰唆唆地要加钱,她忽然不耐烦起来,干脆跳下车步行,一边踽踽地走着,一边百无聊赖地看橱窗;王佳芝也在摩西路口下了三轮车,走进咖啡馆里等老易,他们约好了要一同去买戒指;忽闻得汽车铃声一响,却不是老易,而是白流苏陪着七小姐相亲回来了,一脸的心虚与得意,一低头钻进门,死不出来;一只猫从门洞里溜出来,竖直着尾巴嗖一下不见了,门洞里黑黝黝的,看不清是不是小艾东家五奶奶的那只“雪里拖枪”也或者是潆珠祖父匡老太爷的…
我的灵魂跟着那只猫一闪身飘进公寓,看到镂花铁门的电梯和绿色的邮筒,灵魂不晓得自己乘电梯,只好一级级地盘旋游上,有人家开着无线电,在唱《蔷薇蔷薇处处开》,偶尔插一段新闻社论,我看一眼那无线电匣子,方方正正的,在《太太万岁》里见过,丈夫送给妻子的那一种,于是猜这家的女主人大概就是陈思珍;然而也未必,或是孟烟鹂也说不准,她也喜欢整天开着无线电听新闻,想在空屋子里听见人的声音;再上一层楼,苏州娘姨阿小在厨房里招呼儿子百顺吃饭,百顺说:“姆妈,对过他们今天吃干菜烧肉!”不等说完,头上早着了阿小一记筷子;灵魂再向上飘,楼上的门也是开着的,客厅里挂着结婚证书,配了框子,上角突出了玫瑰翅膀的小天使,牵着泥金飘带,欧阳敦凤坐在框子底下织绒线,米晶尧搭讪着走过去拿外套,含含糊糊地说:“我出去一会儿。”敦凤和我都知道,他是要去前妻的家…
我的灵魂一直地飘上顶楼,看到六零五室门前有个男人在敲门——长衫,礼帽,相貌清癯,身形萧索,彬彬有礼地问:“张爱玲先生在么?”然后自门洞里塞进一张字条去…
那便是胡兰成。
我的灵魂躲在那楼道里哭泣,极力地呼唤爱玲,呼唤她不要开门。——她果然没有开门,然而后来却又打电话,说愿意去看胡兰成。
有张报纸也塞在门缝里,那上面明明白白写着:1944年的2月4日。胡兰成,1906年出生于中国浙江嵊县,1927年从燕京大学退学,1936年应第七军军长廖磊之聘,兼办《柳州日报》,5月,两广兵变失败,胡兰成被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监禁33天。1937年因在《中华日报》上写了两篇文章:一篇论中国手工业,一篇分析该年关税数字,并被日本《大陆新报》译载,遂被《中华日报》聘为主笔,去上海。1938年初,被调到香港《南华日报》任总主笔,用笔名流沙撰写社论,1939年离开香港回上海,任《中华日报》总主笔,次年就任汪伪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1944年应日本人之邀主编《苦竹》杂志,任《大楚报》社长。抗战胜利后,从香港逃亡日本。1974年到台湾。1981年7月25日在东京病逝,著有《今生今世》、《山河岁月》、《禅是一枝花》、《中国礼乐》、《中国文学史话》、《今日何日兮》等。
据闻胡兰成为文,从不起草,一挥而蹴,倚马可待。稿成,亦极少改动,故有“大笔如椽”之誉。办报时,每周至少两篇社论,都由他自己执笔,因其文笔犀利,常言旁人所不敢言,每令报纸原刊社论之版面出现空窗——因社论观点激烈而被抽起不发,又并无预稿替补,遂只得留白,是谓“空窗”同仁有规劝其稍事隐讳以免触犯当道禁忌者,他回答人家:“报纸版面有‘空窗’,正是胡某报刊之特色。”可谓狂狷本色,自负至极。1944年1月24日,是旧历的除夕,胡兰成彼时刚从狱中释放,赋闲在家,百无聊赖,遂随手翻开本杂志消遣,一段孽缘,就此展开——
“前时我在南京无事,书报杂志亦不大看。这一天却有个冯和仪寄了天地月刊来,我觉和仪的名字好,就在院子里草地上搬过一把藤椅,躺着晒太阳看书。先看发刊辞,原来冯和仪又叫苏青,女娘笔下这样大方利落,倒是难为她。翻到一篇《封锁》,笔者张爱玲,我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细细地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见了胡金人,我叫他亦看,他看完了赞好,我仍于心不足。
我去信问苏青,这张爱玲果是何人?她回信只答是女子。我只觉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及《天地》第二期寄到,又有张爱玲的一篇文章,这就是真的了。这期而且登有她的照片。见了好人或好事,会将信将疑,似乎要一回又一回证明其果然是这样的,所以我一回又一回傻里傻气的高兴,却不问问与我何干。
这样胡涂可笑,怪不得我要坐监牢。我是政治的事亦像桃花运的胡涂。但是我偏偏又有理性,见于我对文章的敬及在狱中的静。
及我获释后去上海,一下火车即去寻苏青。苏青很高兴,从她的办公室陪我上街吃蛋炒饭。我问起张爱玲,她说张爱玲不见人的。问她要张爱玲的地址,她亦迟疑了一回才写给我,是静安寺路赫德路口一九二号公寓六楼六五室。
翌日去看张爱玲,果然不见,只从门洞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因我不带名片。又隔得一日,午饭后张爱玲却来了电话,说来看我。我上海的家是在大西路美丽园,离她那里不远,她果然随即来到了。”(胡兰成:《今生今世——民国女子》)
2
1938年的冬天,张爱玲离家出走,从苏州河往静安寺,是逃出生天;然而1944年的春天,她从静安寺往美丽园的这段路,却是一条死巷。
关于胡兰成的情事,早已被他自己在《今生今世》中写得烂熟了。后来各种版本的张爱玲传记的华彩部分,也都是以这部《今生今世》为底稿,几乎没有任何超乎其外的细节。
然而张爱玲却在1966年11月4日致好友夏志清的信中说:“胡兰成书中讲我的部分,缠夹得奇怪,他也不至于老到这样。”——显见是不赞成的。
我于是努力地寻找有关胡张之恋的另外记录,片言只语都视为珍宝。然而发现当时见过他们两个在一起的人并不多,又或是隔于时局,见了也不肯写下来;肯写的,又多半“缠夹得奇怪”纰漏百出,不足为信;惟有作家李黎对胡兰成侄女胡青芸的采访最为珍贵难得。
青芸说:张爱玲第一次到美丽园,是到三层楼胡兰成房间谈的话——朝南的一间,其他给别人做办公室。
又说:张爱玲长得很高,不漂亮,看上去比我叔叔(胡兰成)还高了点。服装跟别人家两样的——奇装异服。她是自己做的鞋子,半只鞋子黄,半只鞋子黑的,这种鞋子人家全没有穿的;衣裳做的古老衣裳,穿旗袍,短旗袍,跟别人家两样的,总归突出的;这个时候大家做的短头发,她偏做长头发,跟人家突出的;后来两家熟了,叔叔带我去常德路,带我去认门儿,这样认得了。跟我很客气,我比她大,喊她“张小姐”她喊我名字,叫我“青芸”
果然是一个鲜活的张爱玲!沉静、疏远、奇装炫人、不漂亮。
——然而胡兰成却依然惊艳了,却惊也不是那种惊法,艳也不是那种艳法。爱玲的清逸含蓄,竟然超出了他以往对于女性美的所有的经验与想象。
他后来一再用“柔艳”这个词形容张爱玲,而他眼中的张爱玲也确与我们想象的不同,是一个地道的美丽的既聪明灵透又温柔多情的女人!是玉女!也是九天玄女!他自她手里得来无字天书。
他把她来比桃花女,比樊梨花,比哪吒——然而其实他自己才是哪吒,素人无情。小时候,家乡发大水,牛羊稻谷都在水中漂,家人拖男挈女站在房顶,愁苦对泣,他却只是放歌,对着汤汤洪水高声啸吟,气得他娘骂他:“你是人是畜生!”
爱玲沉静地听着,听到他母亲骂他的话,不说对也不说错,却讲起炎樱在炮弹中泼水唱歌的事。
于是他知道,她懂得了他,在替他辩护,也在称赞。他着实感激,于是又同她讲自己在南京的事情,问她每月的稿费收入,批评时下流行的作品,谈看《封锁》的感受…
她听着,也渐渐吃惊了,因为他同样是她从来没见过的那种人,甚至也从没在想象里出现过,也从没在笔下描摹过,这个人就是这个人,无法描述,无法评价。他在她面前时,是真实的,独特的,性情鲜明的;然而他一转身,她便觉得茫然,觉得生疏,觉得不认识。
她生平从来没有不能形容的人与事,然而对于他的一言一行,她竟然有些辞穷了。
时间过得真快,来时艳阳高照,转瞬暮色四合,她站起来告辞。
他送她,从美丽园到静安寺路,抄捷径,走外国公墓。累累重重的青白石碑,碑上站着张开翅膀的小天使,瞪着石白的眼珠子看着他们。这情形其实是有点碜人的,然而敏感的她竟然忘了害怕,只顾听他说话。
他的话可真多,也有趣,寻常说话也像在做演讲,极有煽动力。他说童年往事和求学经历,说日本文化与中国的不同,说自己对歌舞与绘画的见解,也说《红楼梦》与《金瓶梅》…一直送到爱丁顿楼下,话还没有说完,他看着她,有些恋恋不舍;她亦看着他,是鼓励的眼神。
于是他说:“明天我来看你吧。”是询问的语气,其实已是约定。
在他们对望的瞬间,有什么事情已经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悄悄地发生了。
第二天,果然等着他,淡淡地涂了口红,洒了香水。
她平时见女客也要打扮过的,并不只是为他——然而为他打扮,心情多少不一样,既不是不修边幅,亦不肯太过隆重。于是挑了宝蓝绸袄裤,戴着嫩黄边眼镜,是家常的打扮,可是艳,柔艳。像一朵花含苞欲放,香气却已然馥郁,扬满一室。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同龄的女生早在大学里已经个个都成了调情高手,香港战乱时学校停课,男生整日腻在女生宿舍里玩纸牌,玩到半夜还不肯走。第二天一早,女生还没起,那男生倒又来了。隔壁只听见女生娇滴滴的欲迎还拒:“不嘛,我不,不嘛。”旁若无人。一直纠缠到下床穿衣为止。
爱玲在隔壁听得清楚,倒替人家脸红半晌,有种莫名的羞耻感,恨不得回到孔子座前去默书。对于爱情,她曾经耳濡目染,也曾经笔下生花,现实中,却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不知怎的,今天却有些不同寻常,港大宿舍的情形忽然翻起在心头,便是那女孩子的声音也响在耳边:“不嘛,我不嘛。”好不惊心。
坐在书桌前写字,脑子里满满,却写不出;于是又看一回书,终究也不知看了些什么。每一次门响,既盼着是他,又怕是他,因为总觉得没有准备好;及至他真个来了,她却只是默然,仍似第一次见面。
他也比昨日拘谨,是被她房里的布置摆设所震压,觉得满屋里文明清爽,而又兵气纵横。她这个人,也是带着杀气的——不是“杀无赦”的杀,而是碧罗春茶又称做“吓杀人香”的杀,正大仙容,嫣然百媚。
中国人的月老是花白胡子的糟老头儿,西洋人的爱神丘比特是个乳臭未干的神箭手。他是被西洋的箭射中了,血溅桃花扇,久了,却像蚊子血;而她却是被古老的红线缚住了,从此千丝万缕,扯不断,理还乱。
3
张爱玲一生中,对自己的这段恋情并无半字提及,若要附会的话,她在认识胡兰成一个月后曾写了一篇短文《爱》,倒或者可以作为这一段情的佐证——仿佛风吹开帘栊一角,看到美人半面。
文章开篇先巴巴地写着“这是真的”然后才讲故事——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罢,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这是真的。”是强调故事是真的,还是强调心是真的,情是真的?
这个故事是她从胡兰成那里听来的,故事中的女孩即胡兰成发妻的庶母。他的过去,并没有刻意瞒她,她亦不是不知道他劣迹斑斑,背景又有点不清不楚——结过两次婚,目前又与舞女同居——然而女人总以为坏男人会因她而改变。越是在别的方面聪明的女子于此越痴。
他的多情,他的狂妄,他的放荡不羁,对于她都是一种新鲜的刺激。而他的才华横溢与温情款款,更是不能拒绝的毒药,比鸦片尤为致命。
对于侄女的反常,张茂渊十分不安,她同爱玲深谈了一次——三毛在《滚滚红尘》里有句台词:“这种人说好听点,是文化官;说难听点,是汉奸。你干干净净的一个大小姐,惹这种人干嘛?”——是替姑姑问的吧?
爱玲是敬重姑姑的,于是写了一张字条叫人送给胡兰成:“明天你不要来了。”
送去了,又觉得后悔,觉得失落——走了这么远的路,经历了这么多的面孔,才终于遇见他,同他说:“你在这里。”这么快,又要分开了吗?
就这样擦肩而过,就这样失之交臂,就这样永不再见?怎么甘心!
一整天都是恍惚的,老是侧着耳朵听电梯响。每一次电梯“空嗵空嗵”地上来,心也跟着“嘭嗵嘭嗵”地提上来,一直提到了嗓子眼儿,听到敲门声,更是惊得目瞪口呆,直看着姑姑发愣。
张茂渊问:“是送牛奶的来了。你怎么不开门?”
她低了头不说话。她不敢开门。既怕开门看不到他。更怕开门看到他。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是一段情的缘起,也是一段情的结局——若果然是“就这样就完了”倒也罢了。
可惜没完,完不了。
他到底还是来了。她看见他,立时笑了,脸上开出一朵牡丹花。张茂渊看在眼中,心头暗暗叹息,一声不出,拿起皮包便出门了。
回家时,看见爱玲面上喜滋滋,待笑不笑的样子,不禁再叹了一声,半晌,轻轻说:“你同他在一起,我是不赞成的。然而你也大了,自己的事,自己有数罢。”
这样一来,算是过了明路了。从此后,胡兰成索性天天来,坐在爱玲房中,谈诗看画,一坐便是整日。
有时炎樱来了,三个人说说笑笑,更是热闹——因为得不着姑姑的祝福,炎樱的支持,便成了张爱玲最大的依傍。她有时要胡兰成陪着去炎樱家玩,仿佛亲戚串门,是在闪闪躲躲里寻找光明正大的感觉。
胡兰成是见着女人便要献殷勤的,嘴上抹油,甜言蜜语不断。爱玲坐在一旁,听两人斗嘴取乐乃至调情,却只是笑着,觉得好,丝毫没有不快。
炎樱把张爱玲昵称“张爱”把胡兰成昵称“兰你”配成一对。夏天时,胡兰成去武汉,炎樱给他写信,还是爱玲替她翻译的:“亲爱的兰你,你在你那个地方,是要被蒸熟了吧?”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说:“我已有妻室,她并不在意。我有许多女友,乃至挟妓游玩,她亦不会吃醋。她倒是愿意世上的女子都欢喜我。”
我惊心于张爱玲的大方,抑或是一种无奈的自矜?——吃醋也无效,反而有伤风度,索性只得大方。
然而想到张爱玲的家史,却又觉得容易理解——张佩纶何尝不是挟妓啸游的风流才子,张廷重也因娶姨奶奶惹得太太生气——她都从来没见过痴心专情的男子,又如何可以期冀?
她是擅长写爱情故事的,并且坚信“有目的的爱都不是爱”而胡兰成无疑是最接近她爱情理想的一个,风流潇洒,才华横溢,连缺点也是迷人的——他是结了婚的人,且做过汪伪的官员,和日本人又过从甚密。她与他在一起,世人都要反对,连同自己的亲姑姑也不予祝福。这使得他们的爱情一来就带着悲剧的色彩,因为不可能、无目的,而使得这爱益发坚忍不拔。
她心甘情愿地为他烦恼,为他倾心,为他委屈,为他坚持,甚至送他一张照片,在后面写着: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写出这样文字的女子,是尤物;
辜负这样女子的男人,是该杀!
4
《对照记》是张爱玲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最接近于自传,然而也对爱情与婚姻讳莫如深,两任夫君胡兰成与赖雅都未能留照其中,倒是女朋友炎樱占了不少篇幅。
——如此,后人做“张传”便不得不依本于《今生今世》了。怎么说胡兰成也是当事人,十句话里便有九句是假,也还总有一句是真,好过没有。
翻开来,劈面第一句便是“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有诗意,有悟性,还有柔情——当年张爱玲也是被这些征服的吧?那一刹那我觉得理解了她。
他是真的懂她,欣赏她;而她也不由得要为他的才情倾倒——或者说“跌倒”
他们谈诗,论词,说画,讲音乐,她每一句话都使他心动,是小和尚被师傅用木鱼当头一喝;而她亦惊讶于他对她的知与解,仿佛在他的话里重新看到一个新的自己,更好更美更纯粹的自己。
他的话经她一开解,便有了新的意思;而她的人经他一描述,亦有了新的形象——是她,又不是她,如“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别人见不到的她的好,都一一落在他眼里,并且清切地懂得,于是花更美,影更艳。他形容她“柔艳刚强,亮烈难犯”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又说:
“张爱玲的顶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
“张爱玲是使人初看她诸般不顺眼,她决不迎合你,你要迎合她更休想。你用一切定型的美恶去看她总看她不透,像佛经里说的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她的人即是这样的神光离合。偶有文化人来到她这里勉强坐得一回,只觉对她不可逼视,不可久留。好的东西原来不是叫人都安,却是要叫人稍稍不安。”
“可是天下人要像我这样喜欢她,我亦没有见过。谁曾与张爱玲晤面说话,我都当它是件大事,想听听他们说她的人如何生得美,但他们竟连惯会的评头品足亦无。她的文章人人爱,好像看灯市,这亦不能不算是一种广大到相忘的知音,但我觉得他们总不起劲。我与他们一样面对着人世的美好,可是只有我惊动,要闻鸡起舞。…”
赞美的话是一张作画的宣纸,一旦由男子的口里说出,而被女子服帖地听在耳中,那女子也就变成了纸上的画,被固定在赞美的词语里,徒具色相,失了本真——她便是这样的傻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