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17章 第 17 章

八宝凤梨酥Ctrl+D 收藏本站

沈娆回府后,许是开心得不行,竟又不困了,顺道就要走去二姐的灵筠轩做客。

而此时,宣德殿上的早朝还未散。

诸位朝臣在殿中站了已有两个多时辰。只见文武大臣分列两侧,左侧以顾禹同为首,右侧以左都督高率为首。

在大殿中间还有四人,分别是太师沈伦,左副都御史王赞,东阁大学士牛之喻和户部右侍郎唐笠。那四人正在争吵不休,而右侧众武将的脸上全都是一副看戏的表情。

“自古以来,田赋缴纳皆是征实。若无谷粟实物等积粮,如有饥荒、天灾等祸事,如何开仓赈粮?”只听沈太师义正言辞道。

“太师此言差矣,我等此时讨论的是革新税法,赈灾之粮自然有赈灾之粮的征法。”户部右侍郎反驳道。其实关于灾害防治和赈灾粮款,朝廷每年都有专司负责,和他所提的改税折子完全是两码事。

“如此,那百姓岂不是又要交粮又要交银?这难道不是加重了他们赋税的担子吗?”左副都御史属都察院,本就有监察百官之职,如今天家让他们议一议这新税法的折子,他当然可以弹劾。

“御史大人到底仔细看过户部的折子没有?我提的是在江南富庶之地仍征实物,在其他地方拟征银。”

“你……我自是仔细读了,才觉得不妥。那江南富庶之地自然银钱数量有超,可那西北苦寒之地本就银钱较少,你还征他们的银子,你是存心想让百姓造.反是吗?

“王大人慎言,方才沈太师还说我朝将有天灾,饥荒等祸事。如今国泰民安,百姓富足,我还想问问,两位大人是否想诅咒我大周的江山社稷。”

“荒谬,老夫所言句句为了慕容氏天下,税法革新牵之甚广,自然需考虑详实,防患于未然。”

“沈大人说是为了陛下考虑,我倒想问问沈大人,而今我大周田地一共有多少顷?”

“我大周有良田约一千万顷。怎么,牛大人是想考校我么?”

“好,那不知太师可知这一千万顷中官田有多少?学田有多少?牲地有多少?再说屯田,大人可知军屯,民屯和商屯又各有多少?”

“这……牛大人若想知道得如此详细,不如请屯田清吏司的郎中给你解答。”

“我所问之事,只要工部主事查阅册籍便可知晓。但这上头的数字乃是景祐二年,陛下初登大宝时所录。而今已是景祐十八年,唐大人也说自陛下登基以来四海升平,国运康泰。那我大周良田岂不倍增?若仍旧按照薄籍所载来征税,那天下又有多少刁民欺瞒天家,隐匿田赋?这岂不是国之大害?”

“牛大人真是能言巧辩,老夫望尘莫及。不过,我大周白银稀缺,泰半皆靠外源流入,此举易造成银贵铜贱,不知牛大人有何高见可以解决?”

“太师此言莫不是……”

“够了!”只听龙椅之上,景祐帝终于出声喝止了这场廷议。

那玉阶之下众臣皆垂首,就连刚刚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的一列武将们此时也是个个肃容。众人连大气也不敢喘一声。

宝座上的帝王虽两鬓已白,但精神抖擞,朝服上的龙纹栩栩如生,此刻更显张牙舞爪,那龙首高抬更有睥睨众生之态。

景祐帝也知道,照他们这样争下去就是一天都下不了朝,而且也吵不出什么结果来。不过刚刚那大学士牛之喻一番问句倒是点醒了他,这大周的田地有多少亩,更要紧的是这其中的皇庄有多少亩。百姓倒是其次,这皇庄的收入可是直接归入内廷的,皇庄乃是皇家私产,若是有底下人敢私瞒虚报,那定是死罪。只是正如牛之喻所言,这十八年来,天下太平,但每年的赋税田飨却不见有所大增。如此,是该好好清理一番了。

天子未言,殿下诸臣皆悄然无声。刚刚热闹无比的宣政殿,此时却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景祐帝看着座下众人,环顾一周后,他看向位列左首的顾禹同,问道,“顾卿兼理户部,这折子也必然过了你的眼,不知爱卿有何见解?”

其实本就十分明显,整个户部都是顾禹同在管,户部左右侍郎哪一个不是他的人,那牛之喻也是内阁辅臣之一,这新税法自然是顾禹同的意思,只是借了那唐笠之口说了出来而已。但景祐帝看完这折子,也觉得此法牵扯众多,很是冒险,并且沈伦刚刚说得也不无道理。这朝中两派也不能全然一边倒,所以他自然要将这皮球踢回给顾禹同。

只见那点到之人着一身紫金蟒袍,腰束玉带,手持朝板,不卑不亢地往前轻移了一步,如山间青松一般挺立于云雾疾风之中。而后那青松的枝干略向前弯,像是要正面去迎那急急刮来的骤风细雨。

“陛下,沈大人言及我朝白银缺失确是事实。所以,若要行税法之事,必要加强通商,商贾繁荣,则银钱往来密切,银钱流通愈广则我大周愈加昌盛。”

“另,景祐七年、景祐十三年和景祐十六年在开平、云川、全宁、会州等地均发现有银矿,如此,已大大缓解我大周白银紧缺之势。”

“自陛下登极,我朝田亩还未重新丈量。革新税法之举,首要便是清丈土地,前几年豪绅侵占良田者甚,屡禁不止,各地皆有占地多者田增而税减之事。从清丈入手,不仅征收面有增,税负也能更加均平。”

“其二,历代先朝皆行赋役分开之法,赋以田亩纳课,役以户丁征集,赋役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方物、土贡之类的额外加派。苛捐杂税甚重,稍遇流年,百姓便苦不堪言,故古往今来□□不止。税法若得革新,自此赋役皆简并为一体,役归于地,计亩征收,力役更为雇役,由官府雇人代役。如此赋役统一,各级官吏也再难以巧立名目,贪腐即止。官宦清廉,税赋趋稳,则民得以稍安矣。”

“其三,前朝收赋虽偶有折银但多折实物。此举役差皆改为银差,而田赋之中除苏杭等富饶之地仍征实物以供天家,其余一律改征折银。赋役征课以往均由里长、粮长办理,自此皆改由官吏直接征收,解缴入库。不征实物能省却输送储存之费,不由保甲人员代办征解,免除侵蚀分款之弊。如此,乃一赋法。”

景祐帝听罢,沉思良久。

顾禹同说的确实没错,他主张的一赋法不仅可以止却往常官员贪污粮款的腐败弊端,另外赋税也更加清晰简明,省得那帮无知百姓天天哭叫着这税那税的交不起。只是若兴商贾之事,必然要敞开朝廷的大门,那些番邦素来狡诈,北有鞑靼,南有南诏,这门若是开了,难免不生事。

景祐帝还在思索着,只见那沈太师又开口了。

“陛下,臣有奏。”

景祐帝右手扶额,左手随意地敲着龙椅的扶手,那是他思考时的惯常动作。

此刻,他停了左手的动作,略抬了抬手指。边上的符公公立马反应了过来,高声道,“准奏。”

“顾大人的一赋法的确有益,但关于通商互市一事,臣反对。”

沈伦又接着说道,“自高祖以来,海禁甚严,高祖曾有言,片板不得下海。况且若是开关解禁,那沿岸奸民与外敌勾结,当如何?若是因此贼人起事,又当如何?

顾禹同听闻,刚想言明,却见高台之上的帝王摆了摆手,于是他又退回了文臣之列。

“好了。此事朕已明了,我看唐爱卿这折子写得也略简单了些,不如内阁拟了详程章法后,朕再做定夺。”

“无他事,便退朝罢。”

见那殿上的帝王已言明态度,众臣行过大礼后便鱼贯而出。

下朝后的众人难免三三两两在一起议论。

看来还是首辅大人厉害啊,之前那几人吵了都快一个时辰了,不也没吵出个子丑寅卯出来。

是啊,顾大人所言句句在理,这新法是势在必行咯。

那王大人好像也不是沈太师的门生吧,没看出来啊,他也是沈大人一党的。

周围人的议论,不仅顾禹同听到了,沈伦更是听到了。

沈太师听到皇上最终还是打算启用那一赋法,不免悲从中来。此举虽是有利百姓,可那士绅大族岂肯罢休。那百姓之乱是乱,士大夫之乱就不是乱?

他顾禹同不怕死无所谓,皇上这几年身体康健还能镇得住这帮人,可待到日薄西山之时,这朝局难保不会大乱。到时候......

唉,罢了罢了,自己该劝谏的早已劝谏。剩下的烂摊子谁愿收拾谁收拾吧,反正他也老了,那时可能也早已成了一抔黄土。

“沈大人,请留步。”沈伦刚走下宣德殿的玉阶,就听闻有人在喊自己。

他转头看去,“顾大人。”

“沈大人博学多识,关于税法之事,顾某还有几处不明,希望太师能指点一二。”其实,今日殿中沈伦和王赞的那些话,顾禹同是听进去了,不仅听进去,还思考了一番。所以,下朝后他才想向沈伦讨教。

“顾首辅客气了,老夫愚昧蠢顿,故而还是难以理解首辅大人的一赋法。另外,该说的沈某都已经在殿中禀明圣上。沈某家中还有事,便先行一步。”说罢,沈伦作势要走。

顾禹同,你朝堂上膈应我也就算了,下朝了也不让我清静,谁要和你讨论什么税法,我现在听到这两个字就头痛。

“如此。沈大人请。”顾禹同听闻,作揖回礼道。

作者有话要说:顾禹同:夫人,我厉不厉害?

沈娆:你敢欺负我爹?!

顾禹同跪在搓衣板上:没有,没有。夫人,我真的没有。

  • 背景:                 
  • 字号:   默认